天目山镇 大手笔快速度完成蝶变

“走小城镇 看大变化”系列报道之四

天目山镇 大手笔快速度完成蝶变

    天目山镇按照“一加强三整治”的实施要求,统筹规划、建设、管理三大环节,举全镇之力对集镇1.91平方公里区域进行综合整治,“美丽天目山、幸福宜居镇”的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
    腾出发展空间 城镇面貌焕新颜

    集镇道路变宽了、里弄小巷通透了、休闲公园变多了……自我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以来,天目山镇结合“三改一拆”、“一户多宅”、危房治理、“两路两侧”等环境综合整治实际,加大集镇“拆违拆乱拆旧”工作力度,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产业发展拓展新的空间。截至目前,该镇共计拆除集镇各类违建及有碍观瞻的建筑物400余处,面积1.8万余平方米。其中,拆除“一户多宅”16处,面积3190平方米;拆除D级危房8户,面积1750平方米;拆除破旧主房、附房200余处,面积8000余平方米;拆除彩钢瓦206处,面积5000平方米;拆除整治破旧围墙50处。自去年11月以来,该镇镇村干部放弃休息时间,对背街小巷违建开展集中攻坚,共拆除和整治各类整治点1100余处,创造了两天拆除整治200间的“天目山速度”。同时还坚持“面子”和“里子”相结合,对背街小巷进行了综合整治,先后清除“牛皮癣”8500余处,粉刷赤膊墙1.2万平方米,新增竹篱笆1100米,使背街小巷面貌焕然一新。

    坚持民生需求 完善配套新功能

    在周冕溪畔的党建公园内,建设工人正在绿化草坪,这里的游步道已建成,公共厕所也即将完工。这里原本是天目山镇的第一代丝绸市场,脏、乱、差曾是这个区块以往的代名词。如今,这里已是旧貌换新颜。

    “把群众要求最强烈、环境整治最迫切、推动发展最需要的问题作为整治的重点,切实将综合整治打造成为民生工程、民心工程。”天目山镇党委委员、副镇长徐云锋告诉记者,集镇上的建国新街、朝阳路等道路年久失修,破败不堪,因此要求改造的呼声很高,但由于各方原因,几年来一直未能付诸实施。“这次,借助小城镇整治的‘东风’,把促进民生作为整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竭尽全力把群众最期盼的事办好,以此提高集镇百姓的生活品质。”

    据了解,该镇排定景观节点打造、道路改造、新建停车场及公厕、农贸市场改造提升、强弱电“上改下”等20个整治项目,目前大部分项目均已完工。共新建老派出所、农业银行等区块停车场4个;新增停车位87个,新建、提升公交停靠站2个,实施建国新街、朝阳路道路改造1.1公里,铺设人行道 2.8公里,有效地解决了集镇居民的停车、出行问题;并新增农贸市场、第一代丝绸市场等区块公厕2个,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,集镇功能进一步强化。

    挖掘丝绸文化 重拾记忆中的“老藻溪”

    一台老式的织布机,柔软的丝线从高处垂下,织布机一端坐着妇女,手中的梭子来回穿梭、双脚交替踩着踏板,织布机发出“吱嘎吱嘎”的响声。循环往复,手下的布匹不断延长……这是闽坞村墙上的一幅纺织图。

    “环境整治如何避免千镇一律?这就需要找亮点、找特色,增加文化内涵。”天目山镇党委委员、妇联主席叶丽青告诉记者,上个世纪90年代,藻溪集镇是临安纺织业的重地。当时商贾云集,繁华无限。后来,随着产业转型和纺织经营户的外迁,纺织市场日渐萧条,留下的是低矮、破旧的平房店面,集镇建设停滞不前。

    围绕“纺织故里”的历史文化传承,天目山镇在整治中延续原有肌理,强化特色塑造,以“丝绸之路”为主题,以“洁化、序化、美化”为目标,对集镇范围的庭院进行整治,以美丽庭院建设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添色。

    根据庭院现状及地理位置,该镇把750余个庭院分为三大区块,重点打造以纺织文化为特色的5大节点和60个精品庭院。集中展现天目山镇的文化特色和产业特色,以点带面,推动实现面上整洁,线上美丽,点上出彩,提升集镇品位。

    当一辆辆纺车、一台台织机、一幅幅耕织图重现节点和庭院,记忆中的那个“老藻溪”又回来了。

    “天目山镇虽有集镇规模,缺乏集镇人气;镇内景区景点,集镇仅是过境。”徐云锋表示,要结合大天目节点,把天目山集镇作为驿站、中心点,打造成集商贸、旅游、休闲为一体的宜居、宜商、宜业的小城镇。

来源:【临安新闻网】   作者:朱艳   信息发布:黄晓强   添加日期:2018-01-05   
 

 

 
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官方网站  临安新闻网制作维护
浙新办[2004]42号 浙ICP备05002139号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